原標題:徽州古宅“平移”到上海 曾欲打造上海西郊“百老匯”

  不用去黃山,上海人在家門口也能欣賞到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這個讓人產生美妙“錯覺”的地方,就位于上海市閔行區華漕鎮南華街的上海徽府。對上海徽府主人鄭宏祝的訪談,就在這幢精美的古宅中進行著。我們聊到他初到上海闖蕩時的艱辛,聊到上海徽府的緣起,聊到了初心,聊到了更大的愿景。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新進程中,他期待有更多的佳話發生在這里。

  安徽商報:這么大一個徽州古宅,幾乎完好無損地移到了上海——不管是誰,第一次來這里,肯定會很好奇吧?

  鄭宏祝:當然好奇。我覺得人們好奇的另一個主要原因,還是在于這幢宅子太精美,在于徽州古建筑在人們心中已經有了非常高的地位,在上海突然見到這樣的老宅子,會有點措手不及,驚奇驚喜,這是所有來到上海徽府的人的第一眼感受。

  安徽商報:這樣的徽州老宅子在上海沒有第二座,你是怎么做到的?

  鄭宏祝:這塊地我是20年前拿到的,有30多畝,先前是一家廢棄工廠的舊址,拿地前我跑來看了看,方方正正,開開朗朗,挨著南華街,后面就是蘇州河,有著大喧鬧中的小寧靜,我喜歡得不得了。

  那個時候,這一塊已經是上海西郊的黃金地段了,地價漲得很快,拿到手后,這塊地,究竟要用來做什么?我開始認真考慮這個問題,但還沒想到要建上海徽府。

  安徽商報:聽說一開始有想法要把這里打造成現代藝術中心。

  鄭宏祝:有過這想法,我拿到這塊地時,時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會長王錦珍,特地把我喊去,和我聊了很久,按王錦珍的想法,上海需要有一個類似于百老匯的地方,現在上海外國人這么多,他們需要有一個可以集中感受現代藝術尤其是文藝氣息的地方,而我手里的這塊地,用來打造成上海西郊“百老匯”,會非常好。

  百老匯這個概念太大了,我做不了,但王副會長的話,引爆了一個核,啟發了我,我做不了百老匯,但我能沿著他提供的智慧,來做我想做、我能做的事。

  400多年的老房子“平移”至上海

  安徽商報:為什么在你心里最初顯現出來的,是徽州古宅、徽州文化的樣子呢?

  鄭宏祝:因為我是徽州人呀。我出生地在肥東,祖籍在歙縣鄭村,以前每年都會回歙縣祭祖。我們鄭氏家譜上記載著:明朝永樂年間,鄭氏即已在徽州歙縣聚族而居,當時的村子,住了鄭姓三千多人,祠堂、學堂、戲臺、譙樓,各種建筑制式一應俱全,在祠堂正中巨大的橫梁上,懸著明太祖朱元璋題寫的御筆賜封“江南第一家”,而刻在祠堂正廳側壁上的鄭氏家規,多達一百多條……

  再說說我自己。我是1989年來上海打拼的,二十剛出頭,口袋里只有幾百塊錢,我從機電設備維修做起,幾乎全上海的工廠我都去過,跑遍了整個上海灘,有了資金后辦汽修廠,做生意的同時,利用業余時間讀書學習,拿到了澳門科技大學MBA學位——在上海,像我這樣打拼的安徽人,還有不少,我感覺我們能吃苦,做事認真,待人誠懇,積累了財富后會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這和過去的傳統徽商,在精神和氣質上是一脈相承的。

  這塊地,究竟要用來做什么?那段時間,我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徽州”等于是顆種子,在我心里埋了多年,恰好就在這個時候發了芽。

  安徽商報:這么一說,上海徽府在構思之初,起點就很高了。

  鄭宏祝:也沒有這么高。我當時想得很簡單:讓在上海的安徽人能找到家的感覺。所以一開始主要是希望把這里打造成一個充滿徽州元素的地方。但很多事都是做著做著就變了,想法越來越多,膽子越來越大,有點剎不住。

  為了設計上海徽府,我先后換了數十位設計師,不斷修改圖紙,終于按照自己的想法設計出了上海徽府的平面圖,親自監督工程的實施。

  安徽商報: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你竟然將一幢500多平方米的古民居原封不動地“平移”到了上海。

  鄭宏祝:這是一幢明代的老房子,我找到它的時候,它已經破敗不堪,眼看就要倒掉了,我買下來,將每個建筑部件都拆下來,做上標記,裝了幾個集裝箱運回了上海,然后挖了一米多深的地基,將各部件修好,按原先繪下的圖紙一一復位,現在你看,它哪像是移來的呢,明明就是在這塊土地上生長了幾百年了,和周圍非常怡然自洽。

  安徽商報:在上海徽府里,你最期待什么事發生?

  鄭宏祝:上海徽府正在打造一個舞臺,二胡、評彈、昆曲、黃梅戲、京劇都將在這里上演。馬曉暉老師跟我說過,她將來要創作一曲《黃山頌》,等她寫出來了,不僅要在上海徽府首演,我還要陪著她,把《黃山頌》帶去安徽,帶到全國各地去演,共同圓夢。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祁海群/文

  (圖由被訪者提供)

  來源:安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