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1日下午3點50分,合肥一中濱湖校區藝術禮堂內座無虛席,來自高一同學們齊聚一堂,共同期待著這場來自行星時代的學術盛宴。

  本次活動特別邀請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執行院長、深空探測實驗室深空科學研究院院長、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類地行星的形成演化及其宜居性”首席科學家汪毓明教授。本次報告從行星探測中的前沿科學問題、面臨的極限挑戰,以及對未來的展望等多個方面描述我們為什么要開展行星探測以及如何迎接行星時代。

  合肥一中校長吳英明對汪教授的百忙之中來到一中表示感謝。吳校長指出這不僅是一場知識的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無疑將激發更多創新的火花。她鼓勵同學們要熱愛科學,投身科學,沉浸在科學當中,不斷地用自己的專注度、智慧和汗水去創造屬于我們自己的星辰大海。希望每一個合一人將知行合一、表里合一、身心合一的大智慧,與我們的求學路,愛國情和報國志結合起來,在行星時代成為一個摘星星的人,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我們的祖國,照亮我們每一個前行的道路。

  汪教授首先介紹行星探測中的前沿科學。從伽利略發明了實用的望遠鏡看到了木星周圍的四顆衛星開始,通過400多年的探索認識到了我們人類生存的宇宙空間,了解到了我們人類所處的位置,用行星和深空探測中尋找水和生命等一系列的科學前沿問題做了精彩而振奮人心的分享。深空探測是一項充滿高新科技的探索活動,他要求有最好的金屬及非金屬材料、最先進的測控通信技術、最可靠高效的能源系統等等。因此可以說,一項項深空探測活動的開展,不斷對先進科學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高新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

  在嫦娥六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取樣壯舉后,中國勇于挑戰深空探測更艱巨的任務:從更遙遠的火星采回樣品,探尋紅色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這一重大科學問題。20世紀60年代,人類開始火星探索。迄今為止全世界開展了40多次火星探測任務,實現了對火星的飛掠、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2021年,天問一號成功落火,這是中國首次實現地外行星著陸,成為全球第二個成功著陸火星的國家。但火星取樣返回地球,依然是人類待突破的難題,中國天問三號任務正聚焦于此。

  接下來,汪教授介紹了目前行星和深空探測面臨的極限挑戰,比如弱磁探測光通信、超長延時下的智能控制、極長壽命的挑戰、極遠系外行星的探索。這些空間探索技術的發展涉及到空間科學、天文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與技術等等。“任何一次探測計劃的前期醞釀都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

  人類過去六十多年的深空探測史,是一部偉大的走出地球走向宇宙的史詩,從近地空間到月球、行星、行星際空間乃至太陽系邊際和星際空間,科學和技術在其中相互促進、交相輝映。行星將是人類繼陸、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疆域,人類也將由此進入行星時代。

  報告的最后,汪教授帶來同學們展望未來,引發學生思考未來,未來的未來是什么樣?大家覺得我們進入行星時代了嗎,什么是行星時代?為什么要開展行星探測以及如何迎接行星時代。汪教授以詼諧有趣的方式指導學生走在科學的前沿。汪教授提到進入行星時代的標志具有可以使用行星的資源能力,包括捕獲小行星,獲得小行星稀有金屬開采。比如He3能源核聚變,核聚變可以供給全球用電10000年,可以解決地球上很多不必要的紛爭。而且還有可能衍生出很多產業比如月球村,火星村等等。他鼓勵同學們給自己的想象加上科幻的翅膀。地球文明的期限到底有多長,隨技術發展人類掌握核武器,病毒改造技術,人工智能,人類的文明變得越來越脆弱。人類文明想要維持,非常重要在于人類要控制好自己的技術,不濫用。除此之外,人類文明進程中斷還有可能來自小行星撞擊。雖然具有偶發性,但是把時間拉長偶然就會成為必然。目前美國去年實施計劃人類首次小行星防御實驗,我們國家在小行星防御方面也是在積極地探索。

  在汪教授精彩的報告之后,同學們也特別珍惜與科學大咖面對面交流的寶貴機會,來自不同班級的學生們紛紛舉手,踴躍發言,提出了很多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問題。也展現了我們一中學子扎實的學習功底。學術報告結束了,但是學生還是意猶未盡,紛紛上臺找汪教授進一步交流,簽字留念。

  最后王玉龍副所長做總結發言,感謝汪教授帶來了我們國家在行星和深空探測長期以來的國際科技前沿成果。從太空中看去,我們的地球是一顆為藍色的星球,同時也是一顆充滿生機的星球。茫茫宇宙浩瀚無際,我們的地球不過是其中渺小的一份子。正是因為地球上存在生命,這顆蔚藍色的星球才顯得如此與眾不同。人類從一開始,就在思考太陽系和地球是怎樣發生和演變的、除了地球外還有沒有其他星球存在生命等問題,以及太陽和地球的未來如何。宇宙的浩瀚和奇妙引起了人類很大的好奇心驅使著無數的科學家們前赴后繼,通過此次活動發現很多同學也特別關注空間科學的發展,也期望有更多的同學加入汪教授的團隊,為國家的深空探測發展做出貢獻。

  展望未來,我們期待著更多宇宙的探索,更多未知的發現,為人類的未來譜寫新的篇章。

  編輯:高林霞